家乡的年味征文《小年祭灶》

  • 发布时间:2016-12-26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1614

  从我有记忆时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曰小年,母亲每每都要烙灶饦,祭灶。

  母亲早早发了面,待面发起,就给面里施些碱面,反复揉,然后用白糖、芝麻、核桃仁等,拌成馅儿,并吩咐我们姐妹找出细齿梳子、顶针、老核桃花等家什,烫洗干净备用。

  只见母亲把面揉成长长的面垛子,再揪成一个个面剂子,用手掌压着转着,倏忽间就团成一个个小面团。母亲拿起小擀杖把小面团擀成包子皮,舀上一勺馅儿包成包子再压扁,稍擀两下就好了。母亲做活灵巧利落,做出的糖饦饦几乎大小相当。

  我们姐妹在糖饦饦上点缀上香菜叶,然后拿梳子、顶针、老核桃花等轮换着往上一压,就“刻”出了神奇的花,糖饦饦立时成了精巧的艺术品,香菜叶也被固定上去了,白中透绿,分外清心养眼。

  这时,父亲将蜂窝煤炉火调得旺旺的,母亲将平底锅搭上去,就该烙了。锅内倒少许油,转一转,再将糖饦饦一个一个摆放进锅里,一面硬儿了,再翻个面儿,盖上锅盖,将炉门关小,改成小火烙,待两面焦黄,糖饦饦就烙熟了。

  瞧着精美喷香的糖饦饦出锅,我们禁不住连声赞叹。母亲用竹筛子盛了,笑着绕过我们的小手,说要先敬灶爷呢。

  厨房东面墙上贴着一张灶神像,母亲在下面点上香蜡,拿小盘摆上几个糖饦饦敬上,对着灶神像说,灶王爷,快来吃咱屋的糖饦饦,又酥又甜,吃了上天言好事哦。

  看着母亲煞有介事地完成祭灶仪式,我们姐妹有点忍俊不禁,母亲回过头也忍不住笑了。母亲并不迷信,但母亲愿遵循民风古礼,算是吉祥祈愿吧。

  母亲给我们一人发一个糖饦饦,一口咬下去,芝麻核桃白砂糖馅儿的糖饦饦,实是酥甜可口。

  糖饦饦成了小年里最难忘的元素。

  前多年父亲去了,我们也长大了,心里不知装了多少天地,到了年跟儿,都不再热心祭灶了。母亲一个人包呀、烙呀,我们劝母亲,别再烙了,现在啥买不到,谁还稀罕吃呢?母亲却说不一样,这是个讲究么。

  几年前,母亲也去了,家里忽然冷寂了许多。腊月里,进入小年,各种过年的信息呼啸而来,却填不满心里的空。是年岁增长让人渐渐变得麻木了?还是物质的富足让人无欲无求了呢?

  人人都慨叹年味淡了,总念起从小年开始的祭灶等风俗。想想为何年味淡了呢?不就是我们怕累怕麻烦,这也不讲究,那也无所谓,将很多习俗一个一个抛却,让年味淡了么?

  又逢一年小年至,我唤来夫君儿子,想一起动手烙灶饦,我想让儿子切身感受一下祭灶的风俗,而别只会从网上搜索,别让祭灶从我们开始成为传说。

 

 

 

 

  作者:尉妙英,西安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