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易老技·忆永存 | 第六届国家级非遗记录成果展映(四)

  • 发布时间:2024-06-20
  • |
  • 作者:国家图书馆


图片
图片

6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以下简称“展映月”)正式开幕!


本次展映月活动属于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两百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主办。

图片
图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以下简称“记录工作”)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对两千余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全面的影像记录和文献采集,目前已有一千余个记录项目通过验收。


这些成果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了传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艺,也为非遗的传承、研究留下了珍贵的“种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传播价值。

图片
图片

本次活动主要是对记录工作的优秀成果进行展示和展映。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您可以去国家图书馆看展览、看影片。

图片
图片


当然了,您如果觉得有点远……

未央区图书馆公众号将同步展出、展映

您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永恒的“技·忆”




第四期 传统戏剧






京剧



图片


传承人简介:

朱绍玉,1946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清代乾隆时期,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朱绍玉13岁考入青海省京剧团,后调入福建京剧院,1996年调入北京京剧院。从艺60多年来,朱绍玉创作戏曲音乐作品210余部,代表作品有大型新编京剧《赤壁》,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京藏剧《文成公主》《格萨尔王》等,作品获得文华音乐创作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出版有《朱绍玉京剧音乐作品集》。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皮影戏(昌黎皮影戏)



图片


传承人简介:

张向东,1947年出生,男,汉族,河北抚宁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戏是一种以灯光照射和人物剪影表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民间戏剧,昌黎皮影戏主要流传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及邻近地区。昌黎皮影戏以昌黎民歌为素材,唱腔丰富多彩,乐器以四胡为主,伴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传统剧目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等。张向东13岁考入唐山市皮影剧院,跟随演唱名家厉景阳、皮影操杆大师齐永衡学艺。作为“拿影”(操杆手)演员,他15岁便被称为“小箭杆王”。张向东在表演上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常为一句唱腔、一个动作反复斟酌。他收集了6000余件皮影作品,创作了《花木兰》《大闹天宫》《愚公移山》等20余部皮影戏剧目,整理了1000余本皮影影卷,并在保持皮影戏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部分皮影影卷进行创新和改编。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上党梆子



图片


传承人简介:

吴国华,1959出生,女,汉族,山西高平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700多个,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吴国华出生于艺术世家,唱、念、做、打深得父辈真传。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扮演了众多戏曲人物形象,扮相端庄大方,唱腔清脆俏丽,较高代表角色有《寄刀》中的林黑娘、《三关排宴》中的萧银宗等,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图片


传承人简介:

殷大宁,1945年出生,男,江苏泰兴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扬州的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中国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是杖头木偶的三大基本功。要使木偶真正活起来,必须有木偶制作人员设计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木偶人物形象。杖头木偶戏的传统剧目多移植自京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殷大宁于1961年进入泰兴县木偶剧团,师从贾小奎学习木偶制作技艺,后师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虞哲光等学习木偶造型相关技艺,为剧团近20台木偶戏担任造型设计和制作,代表作品有《追鱼》《猪八戒找钥匙》《七品芝麻官》《琼花仙子》《三打白骨精》等。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



图片


传承人简介:

周尔禄,1945年出生,男,汉族,浙江泰顺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泰顺药发木偶戏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在泰顺称为“琼花木偶”。泰顺药发木偶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表演分为盘式和树式两种形式,主要用于庙会、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表演时,在烟花的带动下,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药发木偶的制作包括原材料选备、火药配比、木偶制作等环节。周尔禄是泰顺县大安周氏药发木偶第十代传人,13岁跟随父亲周明守学习药发木偶的制作,18岁出师,与药发木偶戏相伴60余年。周尔禄精通控制火药的技术,逢年过节受邀至各地制作和表演药发木偶戏,使工艺复杂、精细的药发木偶得以传播和传承。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



图片


传承人简介:

谭奇书,1941年生,男,汉族,湖南祁阳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湖南杖头木偶戏起源于湘南、湘西一带的杖头“内扦子”木偶,是极具地域艺术特色的“三大”杖头木偶戏之一,有800余年的历史。湖南杖头木偶戏以传统剧目著称,老一辈艺人擅长演出《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目莲戏》等短小精悍的折子戏。谭奇书师承湖南杖头木偶戏艺术大师李海轩,15岁创作第一部大型杖头木偶神话“台上台”剧《金鳞记》,16岁进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工作,系统掌握杖头木偶戏制作、操作以及表演艺术,有着较高的编剧、导演水平,曾获国内外多个奖项,代表作品有《金鳞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化蝶》《打面缸》等。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湘剧



图片


传承人简介:

左大玢,1943年出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等地。湘剧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有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乐,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左大玢出生于湘剧世家,于1954年考入湖南省湘剧团小演员训练班,师从孔艳兰主攻花旦;后加入湖南省湘剧团,拜湘剧旦行泰斗彭俐侬为师。经过多年舞台实践,左大玢的湘剧表演风格逐渐成熟。她的唱腔丰富,音色柔美,能兼演花旦、刀马旦、闺门旦等应工戏,善于塑造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多个奖项,代表作有《生死牌》《拜月记》《百花公主》等。

图片

长按二维码观看影片




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