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小巧匠 | 剪纸之美

  • 发布时间:2023-05-18
  • |
  • 作者:未图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

《木兰辞》中所讲的“花黄”,

是我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面饰,

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剪纸类型中的一种。

剪纸是一种流行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


本期

『能工小巧匠』

——剪纸之美

和大家继续走进非遗文化的世界,

透过剪纸那巧夺天工的技艺,

感受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6年5月,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

在中国历史上从未中断过,

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

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

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

探寻剪纸艺术的“前世今生”!

【剪纸·前世今生】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他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被认为是最早的剪纸艺术的前身。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到了唐宋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达到了一个顶峰,剪纸艺术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人们开始在剪纸中寄托更多的精神内涵。在《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描写:“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可见,剪纸已充分融入当时人们的生活。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

而到了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逐渐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艺术。在明代,剪纸流行“男剪女贴”的生活习俗;而清朝的剪纸从单色增加套色,并逐渐发展为多彩相拼,适用于众多节日风俗,用途广泛,见诸于团扇上的刺绣纹样、彩灯上的花纹等等。最广为流传,莫过于剪纸用作日常装饰,起到美化家居的作用,以花鸟兽为题材,贴于门窗上,远看花团锦簇,简隽的门户添上花马剪纸,别有一番风韵。

近现代时,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



【剪纸·分门别类】

剪纸大致可以分类三大类:分别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和立体剪纸。其中,每一个大类又可以细分成若干小类。比如,单色剪纸可以分成:折叠剪纸、剪影和撕纸。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大丰富了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带给我们无穷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

单色剪纸

彩色剪纸

立体剪纸



剪纸,

作为一种镂空艺术,

它以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

的表现形式深受大家喜爱。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剪纸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

由静到动,从单一到多元,

为世人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剪纸·视觉盛宴】

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问世,标志着中国剪纸开辟了新的天地。

1986年中国第一部用剪纸形式表现的系列片《葫芦兄弟》问世,短片集数达到13集,时长达到了130分钟,成为中国剪纸动画的代表作。片中,动画大师们已摆脱了场景单一的表现方式,不论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整体的拍摄技巧,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更加凸显了剪纸艺术的魅力。

2011年,在电影《功夫熊猫2》中,影片以剪纸动画开头,活泼灵动,表现力极强,让人大开眼界。它们运用丰富的色彩,将人物场景刻画的细腻具体,简练明了,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近年来,剪纸艺术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和中国红元素出现在了世界时尚的舞台上,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在世界流行舞台上的一道风景线,实现了传统艺术和流行时尚的现代结合。



薄薄的一张剪纸,

记录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民俗变迁,

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

请跟随妙趣手工坊,

一起来感受剪纸的魅力!